CCTV指南 | CCTV.com介绍 | 搜视指南 2009-03-27
现代生物动力农业之父 彼得·普罗科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绿色革命”为名的化学农业兴盛起来,用化学制品大批生产的粮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自然世界却变得面目全非:土壤退化贫瘠、水资源大量浪费;而跨国公司对粮食种子价格的垄断更使农民雪上加霜,入不敷出。
===============================================================================
一个伟大的老头(2009-04-01 08:36:51)
昨天,央视十套的《人物》节目介绍了一位生物动力农业专家——彼得·普罗科特,他在印度大力推广生物动力农业——用牛粪和植物废料混合,密封发酵后成为有机肥用于农田,取代化肥和农药。
印度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曾依靠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使得土地结板、退化,消失了生命的活力。现在彼得·普罗科特的生物动力农业在印度得到大力推广,有机肥应用几年后,土地变得松软、肥沃,重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大量的蚯蚓又出现在土地里,每每耕作土地时会引来不少小鸟,农田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彼得·普罗科特说:“有了健康的土地才能有健康的植物,有了健康的植物才能有健康的人”。这话说的太对了!用有机肥恢复了活力的土地,对水的保持能力提高了50%,有效的增加了抗旱能力,减少了水的消耗量,真是一种良性循环。
我们国家如果也能大力推广生物动力农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是忙于进城打工,而是忙于制作有机肥改良土地,若干年后,可能又能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在健康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那会是一个多么理想的未来啊。
====================================================================
彼得 普罗科特的生物动力学耕种(2009-04-01 08:30:44)
今天早晨8点到8点半听新闻的时候看了一个栏目,讲述的是彼得普罗科特和他的生物动力学耕种。
关于农业,关于土壤我知之甚少,然而我觉得他的动机是基于现实的问题的,他的做法是绿色的,自然的。作为白人的彼得和他的妻子现在居住在印度次大陆,他在这片耕地面积广阔的土地上推广他的有机农业思想和方法。我们这一代人似乎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生活在化肥,农药的土地上,被基因“改良”的种子养活着。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化肥农药极大的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产生的特定种类的细菌和真菌,取代了土壤中和谐存在的菌群,极大的吞噬着土壤表层与深层的腐殖质,其结果就是土壤含蓄水分的能力被降低,腐殖质被消耗殆尽,而只能依靠超量的水和肥料支撑它作为栽培基质的存在。化肥和农药带给人类30-40年的繁荣,消耗的却是土壤5000年的积淀。
从骨子里来说,我是崇尚生物圈自发的动力学循环和物种的多样性的。几十年来对化肥的过度使用打破了万年来形成的阳光,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之间互相支撑的循环过程,使得这一过程失去了动力;而单一化的种子的使用,极大的压缩了更多的基因存在的空间。通过我们的“优选”,得以发展的基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它具有丰产与抗病等等少数的基因优势。我们选择了它们,而未被我们选择的那些基因可能具有我们未尝认识到的某些方面的优良特性,但是人类人为的夺走了他们的机会。人类过度的,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是自作聪明的在整个生态循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人类对物种做出的超自然选择,可能终将有一天会被证明是文明在孩童阶段犯下的严重的错误。
每个人都应当关心农业,关心自然,因为我们根植其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4ab3010100ccui.html
=====================================================================
教育手拉手论坛-教育专题大区 - 教育讨论区 -『高等教育』
去印度,尋找牛糞傳奇(一) 发表于 2007-12-16 14:46
文頭: 作者:陳思穎、戴惠莉(綠色協會)
內文: 編按:綠色協會於今(2007)年9月中旬參訪印度 Navdanya基金會、參與工作坊與種子銀行,與生態女性主義者席娃博士(Vandana Shiva)交流。
Navdanya基金會背景簡介
Navdanya基金會(九種基金會)的前身為印度科學科技與生態研究所之下的一個計畫,由國際知名的席娃博士(Vandana Shiva)所主持,目的在提供環境運動更多直接的支持。1984年,因察覺慣行農業生產型態有全面改變之必要,於是正式發展為以農業為關懷主題的基金會。
Navdanya的意思是九種種子,象徵著維持印度人民生活的九類重要糧食作物,此基金會正是為了研究對大自然最具包容力、不破壞生物多樣性、可以保護土地和小農的農耕方式而誕生。他們的生物多樣性保存計畫旨在支持地方上的農夫,拯救那些被迫面對絕種命運的作物和植物,並且讓他們可以透過直接行銷的方式被購買。
Navdanya積極促進在地原生知識與文化的再活化,它讓大眾意識到基因工程可能帶來的危害,並且捍衛人類共享的知識以及對糧食的基本權利,使之在全球化過程中,不受跨國大企業的生物剽竊行為所危害。
這個基金會擁有自己的種子銀行與有機農場,後者位於北印度德拉東(Dehra Dun)附近的杜恩谷地(Doon Valley),是我們去印度的主要目的地。
席娃博士及Navdanya基金會的核心關懷
A.種子戰爭
農業全球化徹底違反了食物與人權相關的每個面向,在世界上的每個地方,糧食的產量和種類都越來越少,貧窮與飢餓的人們能夠得到的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多農民們在農地上找不到立足之地,而且如果考慮到食物的安全和營養,甚至連消費者們的糧食安全都成問題。
長久以來,印度農夫一直守護著生長了各類作物的農地,他們種植了超過三萬種不同品種的稻米;然而在生物科技被綠色革命強迫普及化之後,很多地區被限制只能進行稻米的單一栽培;其結果是,大部分多樣化的原生種稻米正走向絕種之途。印度稻米正面臨的命運也是其他許多種作物所面臨的,尤其是「窮人的作物」,因為「全球市場」並不需要它們;但是這些作物對當地的維生經濟而言卻非常重要。當農夫採用了綠色革命的現金作物之後,矮種小麥、黑胡椒、黃瓜、蛾豆之類的眾多品種都受到威脅,就算鄉民們已經認識到原生種作物的韌性,但是當他們理解這點的時候,這些作物卻已經沒有人在種、也無法取得了。這樣的結果,無疑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脅。
受到甘地不合作運動所啟發,九種基金會發起對抗種子法和專利法的運動──種子的不合作運動,因為像這樣的法律,旨在使種子的分享和保存變成犯罪,然而,這難道不是地球上所有人們都該享有的權利嗎?這些法律將種子視為孟山都等跨國公司的財產,並且迫使人們為這些應該屬於全體人類的種子支付使用費。
故此,Navdanya發起的運動,要求印度法律切勿將種子和食物的專利權合法化,並呼籲智慧財產權組織排除種子和食物的專利。藉著「種子主權獨立運動」,九種基金會想要保衛不受跨國企業宰制地自由保存種子、自由種植食物的自主權。人們從自然界以及祖先手中獲得生物多樣性以及種子,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禮物,所以席娃博士希望透過「種子主權獨立運動」保護豐富的生物遺產,以及保存和交換種子的基本自由。
Navdanya基金會是種子保存運動的先鋒,而種子保存是一個因應農業生物多樣性危機而展開的運動,為了促進以多樣性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生態經濟與食物安全而努力。他們瞭解到,想要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如果沒有社區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很多社區對於構成永續農業基礎的動植物都有保護與發展之功,他們也積極鼓勵合作的同伴們成為自給自足的社區,這能夠忠實體現種子自主權的理念。
B.生物多樣性戰爭
1984年是充滿悲劇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印度總理被暗殺的事件,也是博帕爾農藥化學工廠爆炸,造成3,000人死亡,以及旁遮普省遭乾旱肆虐,證明綠色革命慘敗的一年。綠色革命使用的化學耕作方式,殺死了土壤的有機質,無法吸收與水給予的養分,在旱災來襲後,使沃土變成荒地,並引發嚴重飢荒。農業是與大自然合作的產業,為何原本製造化學武器的西方企業,可將剩餘的資源投入到全球的農業,造成更大的災難呢?
化學農藥除了破壞生態,影響農民生計外,在印度進入國際貿易體系後,農民必須屈服西方農藥公司及種子公司,購買價格昂貴的農藥和種子,又被迫生產附加價值高,但無法作為主食的現金作物,使農民失去糧食自主權。最明顯的例子是WTO之下印度農民生產每100公噸的馬鈴薯成本是255盧比,但同樣單位的馬鈴薯售價是40盧比;且每一公頃生產成本為55,000~65,000盧比,光是種子成本就佔了40,000盧比。
無論是西方企業的獲利考量,或是印度政府的農業政策,都只考慮單一作物大量生產的經濟效益,造成耕作過程需投入更多的化學農藥、肥料以控制生產,而破壞生態平衡及生物多樣性。他們宣導的化學生產的產量效益,事實上有機農業的混種可以表現地更好,所以這些化學謊言可歸咎於西方廠商對單一作物的需求。
現在全球面臨的是兩種對立的農業生產;一是違反永續原則,並依賴雜交種子、基因改造種子、化學投資的全球化生產,獲利的是生技公司、農藥化學公司、食物廠商,另一種則是小農生產、生態平衡、有機、低成本、有益貧窮的生產者的在地化生產,建立食物安全,並從家庭擴及到國家。解決飢荒之道,絕不是美國國際開發署宣稱的,將生物科技引進到第三世界國家,試圖製造更多的利潤給西方企業,並製造更嚴重的飢荒。
C.水戰爭
人類定居在印度文裡是水和人的尊嚴的組合字。然而在印度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工廠,將印度的水資源私有化,不須負起環境及社會責任,使當地居民依賴的地下水被抽取一空,且被嚴重污染,無水可用。在印度的Planchimada省便是最慘痛的案例。2000年可口可樂公司在當地設廠,製造旗下各大品牌飲料,每天抽取150萬公升的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從離地150呎下降到500呎,居民必須另外建造260口深井取水,農耕需要的水完全失去來源。情況還不僅如此,可口可樂工廠未處裡固體有毒廢棄物,造成地下水被污染,且有毒物質還造成癌症等疾病。
這個問題也讓當地婦女集結起來,訴諸法律行動,成功對抗可口可樂公司。另外,該運動也串聯了國際知名的社運人士,如Jose Bove、Maude Barlow等人,再擴及到歐洲議會的力量,促使歐洲許多國家共同抵制可口可樂。
水資源的分配不均,不只是大工廠奪取地下水。在印度,還包括恆河水庫的問題。建造水庫需斥資約美金5000萬,以提供南德里的300萬居民。儘管表面上不能說水庫把水資源私有化,但仍將原本供應恆河盆地的水資源轉移到其他地區,造成恆河盆地的居民用水受到威脅。另外,這項建造工程的主要大壩,淹沒了4,200公頃的肥沃土地。居民說,政府禁止他們在當地抽水,因為任何的抽水行為,皆影響到水庫的水位。幾年內,多達100為婦女因為無水可用而自殺;她們說,這條聖河已經成了死亡之河。
印度政府大量向世界銀行舉債,想完成建造一個連結印度所有河流的水壩網路;該壯舉成本為2000億美元,是印度政府教育經費的200倍,總稅收的3倍,國內生產毛額的25%,比印度外債多出720億美元;另外,這項壯舉也將使至少500萬人流離失所,並讓原有的自然生態被鋼筋水泥牆取代。Nandanya基金會因此發起了「Jal Swaraj」運動,代表「水民主、水權」,捍衛共有水資源的權利。
D.地球民主
席娃博士說,地球民主包含認同、文化、政治及經濟的民主。地球民主試圖改變的是,將貪污、投機、美元為主、人力生產量導向的垂死經濟,變成自然資源、人類關係的生存經濟。此外,地球民主將全球化下,政府與廠商成為一丘之貉的假民主,轉換為全球人民享有的共同民主;這個腳步必須從社區力量及權利保障開始,找回最根本的自然資源共有權,再向國家及全球的共有權利邁進。從正義、永續、和平的角度,改變政府及企業操控的資源,保障生態安全與經濟安全。
從台灣出發,邁向印度自由種子運動
對我們來說,邁向【牛糞傳奇】的方式,除了參與Navdanya基金會於今年9月17日到21日舉辦的「有機農法及農業生態學課程」外,也將藉由親身到印度的方式,了解印度小農在歷經綠色革命及農業自由貿易、生態及財務惡性循環引發的印度150,000名小農自殺悲劇的慘痛後果下,Navdanya基金會和小農共同努力,朝向食物自主、經濟自主的過程。
另外,我們看到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問題,希望能從Navdanya基金會的努力成果中尋找參照。第一個層面在於有機農業為一個土地永續循環的模式,保存屬於各土地、環境的種子多樣性,這個循環模式不只需要有別於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慣行農法的耕作方式,還必須掌握種子的來源,作為貫徹有機農業的關鍵;而台灣有機農業的種子常常依賴種子商的供應,無法完全掌握種子的來源,種子保存常受限於技術,這部分正是台灣有機農業目前仍未達成的目標。
再者,席娃透過生態農法,教導小農如何對抗糧食、經濟、權利皆被西方如孟山都等大廠商控制的困境;相較於台灣的有機農業,現階段仍停留在「健康」的層次,使得有機商品市場成為高消費能力族群為保障身體健康的飲食方式,消費者僅注重有機農業的「零農藥」殘留,而有機耕作的永續生態層次並未受到廣泛討論,更未顧及有機耕作之成本過高,小農欲將原本的耕作方式轉型為有機耕作,卻在經濟的壓力下喪失生存的空間。因此,我們這次的工作坊課程及參訪,除了著重在生態農法與種子保存的技術面外,也將學習目標著重在Navdanya基金會整合生態農法、種子保存與農民自主,對抗WTO之下,糧食自主被大企業操控的困境,作為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指標。
去印度,尋找牛糞傳奇(二) 发表于 2007-12-16 14:50
實際來到【牛糞傳奇】的發源地
9月16日,我們來到【牛糞傳奇】的發源地-印度Uttaranchal省首府Dehra Dun的郊區。通過一段漫長的筆直道路,伴隨兩邊大片大片的農地,我們終於看到Navdanya基金會的招牌「Bija Vidyapeeth」。(印度文裡,bija意指種子,vidyapeeth意指教育中心)
9月17日到21日,我們在參與Navdanya基金會與席娃博士共同舉辦的「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法」工作坊。工作坊分為生態農法操作方式的專業課程、Navdanya基金會組織介紹,另外基金會每天也會帶領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實際到Navdanya示範農場參觀有機農作的操作方式、種子銀行保存種子的方式、與Navdanya基金會合作的農戶等等。
下表為「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法」課程主題[tr][td]日期[/td][td]10.00am – 01.00pm[/td][td]3.00-5.00pm[/td][/tr][tr][td]07.9.17[/td][td] [/td][td]I 總觀從慣行農法轉作有機農法的必要
II Navdanya示範農場參觀活動:農作物的有機耕作及相關設施[/td][/tr][tr][td]07.9.18[/td][td]I Navdanya基金會的運作方式及成就[/td][td]I 栽培作物的方式:作物栽培、改良作物、雜交種子過程、播種、種子銀行
II 採種實作
III 昆蟲的授粉功能 [/td][/tr][tr][td]07.9.19[/td][td]I 土壤生態學:土壤分類及有機農業
全球暖化與印度氣候變遷
II 參觀土壤研究分析實驗室 [/td][td] [/td][/tr][tr][td]07.9.20[/td][td]I 有機農業的經濟社會觀
全球食物安全、反基因改造抗爭經驗 [/td][td] I 有機農業與微生物
II 蟲害防治、製作天然植物性農藥[/td][/tr][tr][td]07.9.21[/td][td]I 參觀穀倉
參觀與Navdanya基金會合作之農戶及訪談;參觀家庭手拉坏工藝[/td][td] [/td][/tr]
參訪Navdanya-問題省思
A. 糧食自主權-有機農業作為解決貧窮的根本之道
第一天參觀示範農場的行程中,基金會的工作人員Dr. Bhatt便告訴我們,我們所在的部分是五種作物的混種區(Lal Dhan, Maze, Mandwa, Jhangora, Koni),而他們也教導農民這各範圍的農地是作為農戶最基本的糧食所需之用,其餘部分才可販售。當然,這五種作物的耕作方式及耕作時間必須配合Dehra Dun的天候地理等條件,示範農場的做法無法在印度其他地區照本宣科,但是傳達了最基本的糧食自主概念,且Navdanya基金會也協助其他地區的農民,教授栽培基本糧食作物的方式。
混種為有機農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各種作物在自然生態上的配合,以避免利用針對特定作物害蟲的農藥。Navdanya基金會的混種模式不僅僅是達到農業生態平衡的基礎,他們將混種與糧食自主結合,使小農免於飢餓,解決小農最基本的生計問題,讓混種模式為脫離貧窮的開始。
相較於台灣的狀況,印度農業的先天條件是截然不同的。印度幅員廣闊的國土,在跨國企業眼中是大片沃土,可用大規模生產、大量使用農藥的耕種模式,也因此馬上成為綠色革命、農業自由貿易化覬覦的對象,也造成小農經濟嚴重的崩盤,農民負債累累而自殺,因此Navdanya基金會試圖改變的是,讓全印度人口中佔70%的農民,能夠藉由自己農地的雜種作物,確保基本的糧食權;但台灣農業一直受限於土地面積,不是跨國農業公司的實驗與投資焦點,談到糧食自主的部分,應從台灣的外交困境與農業的跨國貿易脈落考量。台灣歷經經濟結構的轉型,綠色革命和農民經濟狀況的困境無法直接成為因果,而2002年加入WTO後政府開放農業市場,農民雖受到休耕政策的補貼,但仍繼續努力耕作的農民必須面臨國際市場更大的考驗,因此在討論糧食自主的議題時,台灣面臨的狀況更應從在國際經濟及政治壓力下,農民如何保有自己的工作權,及農產品的競爭力與自主性。另外,在國際貿易趨勢下,食物因缺乏商業競爭性而漸漸消失,隨之失去的也會是飲食的傳統文化及多樣性。另一層面是整體國民的糧食安全問題,就如我們必須接受基因改造食品,或是之前發生的瘦肉精問題等等,都是在糧食自主的脈落下,台灣需要的考慮範圍。
B. 農藥問題
另外,綠色革命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在印度可以明顯看到,造成的後果為生態的破壞引發的小農經濟慘況。相較於台灣的狀況,目前台灣農民仍然大量使用農藥,平均每年共使用四萬餘噸,雖然尚未引發龐大的農業經濟危機,但在生態上與第一線使用農藥的農民身上,已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農藥除了破壞農業的生態循環外,也影響土質及水質安全,甚至在今年夏天也頻頻傳出農民中午噴藥,因天氣太熱,沒有穿著完備的防護衣物,吸入過多農藥,再加上溫度過高加速新陳代謝,而中毒死亡。綠色革命使用農藥部份,或許應就生態及農民的健康問題,做為檢討及改善的重點。
C.種子銀行-有機農業的草根運動
在五天工作坊參觀Navdanya農場及種子銀行的過程中,對示範農場的運作方式感觸極深。示範農場的各項設施都相當簡易,包括堆肥設施、病蟲害防治方式、種子銀行等等不需依賴高資金、高科技,讓我們體會到Navdanya在教授農民有機耕作時,以農民的經濟狀況為出發點,擴大到草根運動。
種子銀行是Navdanya基金會的發源地。至今Navdanya已幫助印度40個社區,包括16個省份設立種子銀行。讓我們覺得有趣的是,Navdanya基金會強調,他們的種子雖然是免費提供給合作的有機農民,但是每個農民從種子銀行取得1公斤的種子,必須在收成後繳交1.25公斤的種子,以讓種子銀行保存的種子基因多樣性持續增加;藉由種子銀行,Navdanya基金會已經成功救回及保存來自印度各地3,000多種稻米種子、31種小麥等等,也成為印度保存種子最成功及最完整的機構。相較於台灣,有機農業的規範僅在耕作方式的範圍,對種源並無規定。也因此,Navdanya種子保存的經驗,在台灣有機農業推廣的過程中,可以做為種源保存的具體例子,朝向將有機耕作納入確保種子來源為目標。
此外,無疑地,對於Navdanya基金會如何組織農民、從事種子運動並推動有機農業是我們最感興趣的。每一個加入基金會的農友,會有一段宣誓,代表關係的締結,以道德訴求彼此的信任關係。基金會則提供農友免費種子、技術面以及外面市場等作為農友交流的內容,甚至去別的村子見習。這個農友與農村的網路由一般的農友開始,到志工農友(farmer volunteer)、村連絡員(village coordinator)、區域連絡員(regional coordinator),聯絡員的工作包含在農場作記錄、舉辦活動等等,一個村連絡員負責10到20個農村,區域連絡員則負責100至200個村連絡員的負責範圍。針對不同地方的在地知識,提供比較好的防蟲、抗病方式,一旦成功也可以拿去給其他村子的農友使用。
基金會除了透過聯絡員輔導農友之外,也會到農村辦講習(說明會),至今,約有30萬名農友參加過這樣的說明會;而每年至少有5萬人參加農友講習的活動。每3個月會有區域農友開一次會討論各種心得,每年則有一次全國農友說明會。除了聯絡員之外,志工也是人力的一大來源,而目前基金會支薪的工作人員共有85位,這些人大多住在基金會附近,並有各種不同宗教及種性階級。
至於一般消費者,則需繳納年費成為會員,基金會認為會員除了付錢買食物外,還需要一些時間來教育,因此,Bija Vidyapeeth提供會員作為週末的免費度假地,會員一旦來到這裡,與農友互動,自然可以認識他們所食用的食物從何處而來。會員可以參加會員活動,買書可打折,並時有食物分享會邀請會員一同參加。靠著這樣的制度設計,Navdanya將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連結起來,生產者/農友不僅是勞動者、生產食物的farm worker,消費者也不僅是光食用糧食而已,他們共有擁有的即是席娃博士在此行演講中所提到的:「Navdanya有3000多種不同種類的米,味道各有不同,有機的內在關係即建立於此。」這樣原本存在於生態圈、食物鏈的再簡單不已的關係,卻是印度小農自二次綠色革命的慘烈經驗換來的。
原本應屬於人民的種子,卻成為跨國公司的專利權,印度的小農要花更多的錢買回食物,無法以自己所種的食物養活自己,平均而言,買回的食物價格是搬運出去的作物的4倍價格。而另一個現今的問題是,跟臺灣情況一樣,有機認證在印度是是相當昂貴的,席娃博士也反問:「為何有機農業不能得到政府補貼?」當席娃博士緩緩說起:「我們都有責任將古老基因的種子保存下來…」也許有一天,更多人能瞭解食物只所以為食物,不光是餵飽肚子而已,它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及生命。
相較於臺灣的有機農業發展,往往是各自為戶,臺灣腹地狹小也無庸擔心食物運送的問題,甚至有機農業在台灣常是與中產階級的形象一起被聯想,而其行銷方式也依靠網路甚多;於是Navdanya的運作方式,讓我們見到農民運動的草根力量是如何由點成線、再連結成面,由非營利組織輔導、介入的方式將種子、農民及消費者的關係建立起來,從第一線農民的耕作方式起,至如何教育消費者的思想;或許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基金會工作已經12年的Dr. Bhatt為我們證明這是值得等待的。原本的他是服務於政府部門的研究人員,見到所有的研究及政策因為貪污而無法進行,問題一直沒有改變,於是寫信給席娃博士,也促成一段長達12年的關係。當我們問他,席娃博士對他來說是偶像、伙伴或是主顧,他笑著說:「都是」。他希望見到更好的那一天到來。目前估計,Navdanya基金會的活動能觸及到的人數有100萬人次。
去印度,尋找牛糞傳奇(三) 发表于 2007-12-16 14:53
Navdanya的消費者-認識草根的道路
Navdanya基金會也在德里、孟買、Dehra Dun市區設立商店及銷售處,販賣與Navdanya合作的印度小農有機農產品。在德里目前有6個販賣處,孟買及Dehra Dun各一個販賣處,且孟買的店面設立約一年,是Navdanya基金會首次將有機產品販賣處擴及到印度中部的沿海大都市。
這次參訪過程我們拜訪了Dehra Dun販賣點、德里Dilli Haat及Hauz Khas兩區的販賣處。Dehra Dun的販賣處座落於商場的小角落,裡面陳設了Navdanya的食材、書籍、沐浴清潔用品;Dilli Haat是一個市集區,常設性地以園遊會的形式販賣公益團體及NGO相關產品;另外,Hauz Khas的販賣處則座落於住宅區,以咖啡店結合食材、書籍、沐浴清潔用品等的方式經營。
在拜訪Hauz Khas的咖啡店時,我們訪問店經理一些關於有機產品銷售在印度的情況。由於台灣的有機產品一直鎖定在中產階級以上的較高消費群,因此我們也特別關心Navdanya的經驗是否也遇到類似的問題?店長認為,因為Navdanya的產品價格較其他市售產品價格高,所以無法避免顧客群的經濟能力限制。當們進一步關心消費群購買產品的動機是由於席娃博士的名聲,或偏好健康的有機產品,或已經認識到印度小農的問題,以社會及經濟考量下而購買時,店經理則表示,消費者中席娃博士的迷及有機產品迷的部份各約佔一半,但是Navdanya基金會持續地讓消費者認識小農及生態問題,包括參訪合作農戶活動、舉辦採收季、教育中心的推廣、與大學合作開設相關課程等等,這些活動一直受到好評,也是促使他們能在去年於孟買開設店面的原因。另外,銷售的狀況逐年增長,也使店經理對未來的展望抱著相當樂觀的態度。但就Hauz Khas的咖啡店來說,食材及其他產品的銷售情形一直在增加,餐點供應的部份則需要再加強。
「Khadi」與甘地
從Dehra Dun的Navdanya商店裡,我們各自買了一些產品。其中的香皂及沐浴產品包裝上都印有「Khadi」。旅途中一位印度人解釋,「Khadi」的意思手工的紡織品,包括棉花、絲、羊毛,另外,它又是家庭經濟體製作的產品。又之後到了德里的甘地博物館,看到一個展間敘述著「Khadi」的故事-那是1920年代,在甘地反抗英國殖民時期。當時英國人利用印度生產的棉花,加工製造之後再以高價位售出成衣,賺取高利潤。甘地認為,印度人的紡織品不應被外國人剝削,並倡導著家庭經濟對廣大人民基本生存及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在博物館中又更深入地了解印度家庭經濟的傳統,及Navdanya基金會傳承的甘地精神。
參訪行動的省思
A. 文化差異-關於農村參訪
在出發到印度前原本請Navdanya基金會安排參訪農村行程,但直到出發時基金會仍未回覆確定參訪方式;又到了當地後發現Navdanya在Dehra Dun教育中心的辦公室沒有網路,因此也可以了解基金會行政作業上的困難,及各個參加課程的成員的需求,可能由於網路的限制,而使基金會無法做到資訊的完整傳達。
最後一天課程的早上,基金會工作人員帶領我們參訪合作農戶。恰巧我們參訪的農戶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慣行農法耕作的後果,所以就有機農法及慣行農法對於她本身生存的經濟影響,缺乏比較機會。另外,該農戶也面臨到子女因需受教育,而在收割時人力不足的情形。這部份他們也必須聘請外地的人力幫忙。在基本生活經濟的幫助上,Navdanya基金會沒有提供基本日常生活設施,但有提供需付費的水源。
除了上述的農村參訪以外,在課餘時間我們也到附近的農莊,嘗試和居民互動;但礙於語言上溝通的障礙,及文化、歷史、傳統等隔閡,實在難以在短短的兩個星期時間進一步了解印度農業,及就小農觀點對Navdanya基金會的認識。儘管試圖要求基金會安排參訪行程,但就基金會的人力考量,及文化差距,最終未能完成參訪農村行動,是這次印度行感到最遺憾之處。
B. 青年外交的角色-對後續行動的影響
這次印度交流的經驗,在出發前我們已產生巨大的困惑:到底作為台灣青年的我們可以帶給印度什麼?或者我們能夠傳達什麼樣的臺灣經驗及台灣NGO經驗?
在印度上課的過程中,這個巨大的疑惑的重量漸漸減輕。由於參與課程的印度人,或其他歐美國家的人,大都因為本身是有機農民、即將成為有機農民、主修農業學位,而來到Navdanya基金會,希望能從課程中學習有機農業可以運用的方式。在上課的過程中,做為青年的我們雖然可以適時地分享台灣的經驗,但是主要在學習的學生角色,無法充分彰顯青年外交的重要身份。就台灣經驗的傳達上,在出發前我們已準備了綠色陣線協會行動議題介紹、台灣農業、台灣基因改造問題、台灣農業與WTO的英文書面資料,提供Navdanya基金會作為參考,也在工作坊結束時以書面宣傳方式,讓參加課程的外國友人及印度友人認識綠色陣線協會。這次的印度行對於我們及綠色陣線協會來說,這次經驗都是一個美好的開始,讓台灣的團隊學習印度經驗,持續和Navdanya基金會互動,繼續推動之後在台灣的相關議題;而議題的部份除了在農業外,我們也看到Navdanya基金會和席娃博士在全球化議題、民主議題、水資源議題、反跨國企業議題、氣候變遷議題、發展中國家議題等等的努力,相信在未來,和Navdanya基金會議題上的串聯,或者是邀請席娃博士等後續行動,是會持續發酵的!
http://www.jysls.com/thread-270433-1-9.html
=======================================================================
豆瓣网 2008-10-22 13:12:59 来自: killedfor
生物动力产品和合作运动在中国
一些介绍性问题
在全球农业中,有多种不同的农业技术在应用,从十分传统的技艺到高度科学化的技术。生物动力农业,基于细致观察和精神理念,看来更适应于中国文化以及它对心灵本体的高度理解。
一个问题是对于中国农业总体来讲,将它的文化转变为生物动力方法是否有益处。进一步讲,例如是否有明显的益处来表明能够同样以富有成效的方式被应用于中国的棉花产业。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棉农和棉花经销机构来说,是否应用生物动力农业方法,这是个利益问题。
另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是,生物动力农业方法也能够被数量巨大的小的中国农户所利用,这些小农户在此项新工作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上存在经费困难。是否有可行的经验从其他财政渠道融资而不是用全球范围内占据优势的资本主义方法?是的,事实上有在农业和食品供应分支中发展而来的十分有趣的经验。这些方法被叫做“合作技术”并且是基于在以下这些直接参与和在其中工作的支脉之间紧密和有效的合作:生产者、分销者、消费者和银行。
这篇文章将因此描述在中国农业中发展中生物动力农业方法和合作及融资的“合作技术”是如何富有成效的合作。
传统农业
首先我们将简短的介绍在世界范围内更占据优势地位的传统农业。此种农业从自然科学的进步中发展而来。农业产品采用工业手段初步的合理化使用,因此导致种类繁多的改进。最重要的是机械机器的介入,大部分也在生物动力农业中使用。过多的机器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农业中劳动力的需要。这导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剩余劳动力,因而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另一个角度即产品成本的缩减和因此带来的消费者价格的降低。
然而,在工业农业中的严重害处开始被人们研究分析。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波罗的海如今正在消亡。它分布在九个不同的国家,这其中包括俄罗斯、波兰和德国。它的大部分底部已经死亡,没有植物或者动物有机体,这个发展仍在加速。对此,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农业和它无力阻止农田中水的渗漏,而这些水被除草剂和杀虫剂所污染。这种渗漏也是对地下水面的严重威胁,成千上万人所居住的很大区域的水被污染。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在一个国家像印度或中国也一样。
这样的化学农业会比生物动力农业已经在外部产品和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的运输上进一步使用更多的能源。伴随着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减少,油价和运输的快速增长,越来越依赖于这类服务是十分危险的。
化学农业也消费土壤中的腐殖土,也就意味着会向空气中释放碳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是一种主要的威胁,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升高。2007年北极周围的厚冰融化的比预期的要快。这种融化的进程以及其结果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全球的海平面升高,在某种程度上,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口密集的沿海岸地区将会被洪水淹没。[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年报告和2006年Stern报告]。集中的行动计划来阻止这种灾难的发展是必须的。使用影响深远的技术来改变占主导地位产品和消费品样式将被证明是必须的。但这篇文章不会继续讨论这个话题的不同方面。
生物动力农业产品优势
生物动力产品方法对该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代替消费腐殖土,生物动力农业建立腐殖土反过来约束土壤中的碳。右化学农业向生物动力农业的集中转变将因此帮助减少气候变暖的巨大威胁。自从传统种植农业使用工业和化学技术,它开始遍布全世界。如果人口众多的中国能够带头开始使用生物动力方法,将会有巨大价值,它将表明不仅是中国人民越来越需要这么做,而且对于西方和南方社会也一样,在西方和南方社会中很多情况下资本主义的狭义利益取代广义的全球团结在商业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而现在必须要来解决气候变暖带来的危险。
瑞士DOK长达21年的研究表明,与化学农业相比,生物动力文化会给植物带来更强的根部系统。这意味着生物动力农业十分适合有贫瘠的土地、草原甚至沙漠地区。因此,在化学农业不能生存的地方生物动力农业发展强劲。在只有沙子的埃及撒哈拉沙漠,用生物动力农业方法, Ibrahlm Abouleish博士已经建立了Sekem社区,吸引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因此,Abouleish博士荣获了“诺贝尔环境奖”。
生物动力农业也建立各个农场的个人耕作计划,不论大小,而且为农民提供最大可能的最大化收获,即包括生物上的也包括经济上的。在中国因人口增长部分而带来的食品缺乏的威胁,生物动力农业十分适合在小农户中广泛传播,小农户毋庸置疑的想在产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他们的收获,并且为食品供应的维持计划提供持续的贡献。
为实现上述内容,在建立广泛有效的行动计划上投入更多的努力。在傅先生的管理下,中国生物动力协会已经存在。他在推进所有必须的精神和理念的关于如何建立和广发发展该农业的知识。Thomas Luthi先生负责中国与Demeter国际的关系,而他本人是Demeter国际的董事会主席,看起来十分积极关注在中国已经由傅先生建立起来的生物动力知识。
因为这个原因,傅先生在斯堪的纳维亚问我们,在教育和田野培训者的培训领域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经验。这当然是个大的任务。很多或者所有中国区域将可能会显示出对在这个任务中发展增长的活动的兴趣。当一群培训者已经收到教育,成功的发展讲因此依赖于第一阶段教学的效率。中国社会、团体、企业、合作社和个人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从财政上支持这个工作的发展,最终,我坚信,将会包含成百万的中国人参与,包括生产者、贸易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贸易、消费者和银行之间如何发展积极的合作,从而有能力在中国带来强大的农村发展。
正如在文章开头所说,这类经济合作运动最有趣的经验已经发展了。这个运动已经建立,并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的100年里实施,如今的经济生活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在丹麦,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在这个世纪拥有4至4.5百万居民的小国家,这被称之为合作运动。
多余半数的成人人口或者2百万丹麦人因风险资本参与此项合作运动。在一个时间内,它是在农业分支机构和食品供应企业中进行,在某种程度上与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相似。许多小农户在与其它分支和经济生活的部分快速发展保持一致上有明显的问题。这些农户在地理上涵盖了整个丹麦的农村地区,即占主要地位的人口仍然生活的地区。
这个合作运动建立了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产业,例如磨坊、乳制品和屠宰场,消费市场所期盼的技术发展成为可能。合作运动的部分商业想法是位风险资本的需求融资,以便能够与银行谈判及为投资提供资金。资本充裕并有能力的商人被邀请来进行这些融资因此也就得到了新产业的所有权。但是不管农户特别是小农户基本上没有现金投入到这些投资中的事实,合作运动拒绝了这种提议。对于合作运动,从并且在自身分支内融资风险资本并且特别在最开始是小农户是必须的。
丹麦是有农业所需肥沃土壤的平原。农户和食品供应产业因此知道,他们有很大的销售潜力,不仅是在他们已经涉及的出口市场。为了保证在这个市场可能的及长久地销售增长,他们需要可以信赖的送货能力,而这只能从许多小农户中找到。代替现金,他们为贷款向银行提供信贷担保。这意味着,合作运动收集到了信贷担保而非现金,因此这些信贷担保的发行人担负了向银行偿还贷款的责任。
这是融资的一个相当新的途径,银行、科学、经济生活和国家都还不了解。因此银行的反应很忧郁。为了消除银行的疑虑以便以很小量的现金作为股份向企业放贷款,合作运动邀请银行参观有持续资本可投资到牛栏、牲畜、机器等项目的大农场,而他们也正是信贷担保的发行人。银行可以发现这些大农场有足够的价值来保证能够承担他们向合作运动提供贷款的大部分风险。在时间的帮助下,银行收到了全部由信贷担保发放的贷款,他们对于合作运动发展为完全的信任。
银行因此提供百分之百的投资资本融资。这是有事实来支持的,即来自消费者和贸易者的不断增长的信贷担保,因为他们发现了从风险资本融资的新方式中分支机构获得的经济利润。但是银行只接受由合作运动组织提供的信贷担保。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那些提供信贷担保的人被要求会面并联合决定支持哪个投资项目。在这个决定中,当判断项目做计划及决定要支持哪个时,有个很有趣的冲突需要解决,即想要高价格和高利润的生产者和想要低价格的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每一方都必须同意基本的条款以便从银行获得贷款。因此,“正确价格”的政策形成了,并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所接受。
这带来了分支机构中的开放氛围,促进了关于计划性投资的共同信息,甚至在直接竞争者之间。这使得在市场“战场”上昂贵的竞争中的必要损失减少了。直到现在,丹麦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供应出口国之一,以可信赖的高品质和具备竞争力的价格而出名。
合作融资方法在中国的实行
在如今的中国很大程度上与丹麦上面所描述的合作运动发展时的情况相似。尤其是大量的小农户,在融入中国现阶段致力发展的现代的、有效率的经济时受到了种种限制。
假如对这个由生物动力协会和它许多的支持者及成员带来的分支协会理念产生兴趣,我们将准备回到《有机事业杂志》中发表一篇关于怎样开始生物动力农业、食品供应、棉花和其它支脉的发展的文章。
2008年6月14日于瑞典的哥德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