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通过喝供人体利用是无知
薛德生 人类进化到今天一直是通过呼吸系统来供应氧气,而水和其他营养是通过吃喝(胃肠道)来供应。 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大部分细菌是目前培养手段无法检出的。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肠道内寄住的微生物种群超过800种,且绝大多数为厌氧菌主要有拟杆菌属、乳杆菌、双歧杆菌、梭菌和大肠杆菌属等。这些菌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籍菌,是常住菌,又称为生理性细菌,属于”有益菌“,大多为厌氧菌,其代表为双歧杆菌;第二类为外籍菌,是环境菌群,由需氧或兼性厌氧的大肠杆菌或肠球菌组成,对人体来讲是属于是好是坏的条件致病菌;第三类是过路菌,为外籍环境中的菌群,以腐败菌为主,对人体产生坏影响,属于”有害菌“,其代表为梭状芽孢杆菌。这三类菌“斗争”得很激烈,依占位受体、营养、环境、代谢产物等方面,按适者生存规律以取得优势。其中,宿主的因素起主导作用。 如果宿主(人)要喝富含氧的水,那么肠道含氧量就会增加,厌氧菌将受到冲击、抑制或失活,需氧或兼性厌氧的细菌就会生长繁殖,条件致病菌和有害菌就会占优势,因为有益菌绝大多数是厌氧菌。有益菌种类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加这是菌群失调或紊乱,也叫微生态失衡,人就会致病。 “保护人体菌群平衡,就是保护健康和生命” 附件:原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陈竺: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科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为《感染微生态学》再版序言——在人类进化史中,微生物是密不可分的“伙伴”,它们与人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超生物体”。人体所携带的微生物总数达10万亿~100万亿,是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重达1.2kg,接近肝脏的重量;其基因数量是人类基因组的50~100倍。这些认识来自微生态学的最新发现,此前,微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沃克鲁什博士(VolkerRush)首次提出了“微生态学(Microecology)”这一概念,并在德国的赫尔本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微生态研究所。后来,随着厌氧培养、电子显微镜、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微生态学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体微观生态的庞大复杂性,并提出了对应于宏观生态平衡的微生态平衡理论。其中以我国康白教授在总结了前人各种论述基础上提出的微生态平衡概念具有代表性:“微生态平衡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这个组合是指在共同宏观环境条件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各级生态组织结构与其宿主(人类、动物与植物)体内、体表的相应的生态空间结构正常的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状态就是微生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