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版权归作者所有,
| 中山纪念中学初三九班的同学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环保酵素。
| 将糖、厨余鲜垃圾(蔬菜叶、水果皮等)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密封储存三个月以上,就能制作出用处多多的“环保酵素”。这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种陌生而新鲜的事物,但在中山已经有一批民间环保人士,正在用亲身实践影响着身边的人,希望以此改善家庭乃至城市的环境。
自去年8月入选“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东区子版块以来,中山的环保酵素义工队已经累计向社会开展100余场推广活动,发放酵素培养容器500只,1万多个家庭因此认识并尝试制作环保酵素。其中,他们发放环保酵素桶给市民“领养”的计划更是全国首创。
从“小打小闹”到全国领先
经过发酵的厨余产生的微生物具有清洁、净化等作用,人们多将它用在家居清洁、清洗果蔬等方面,也可用于治疗皮肤创伤;同时通过制作环保酵素还能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益处。
罗慧玲是中山环保酵素义工队的主要发起人,也是目前义工队的总统筹。2013年5月,为了照顾病重的姐姐,她在机缘巧合下认识并了解到环保酵素的好处,自此成为一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后来,她无意间发现中山也有“同道中人”,就萌生出创建一个中山本地交流群的想法,并在2013年7月顺利组建,紧接着又举行了第一次聚会,逐渐开始在中山推广环保酵素。
起初由于没有资金,推广工作都由义工们自费进行,罗慧玲称之为“小打小闹”——自己在家打印黑白宣传单张,收集矿泉水瓶并用双面胶贴上打印的标签分发给市民试用,分发试用的酵素也都是义工们用家里的场地自己制作。后来,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环保酵素并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当中,义工队也就逐步建立了起来。
义工队的创新项目“环保酵素桶家庭领养计划”就获得了全国其他环保酵素推广者的认可,参与的家庭从义工队领回酵素桶,完成发酵后需要交回50%以上的成品用于再推广。罗慧玲说,想要进一步推广环保酵素,甚至用它来净化城市环境,就必须进行大量生产,但在目前的状态下,单靠义工队的能力无法实现,因此只好“发动群众”加入生产酵素的队伍。
全凭一腔热情,他们深入到社区、学校、厂企向人们介绍环保酵素的用处,从最开始主动登门,到现在得到忙不过来的邀请,健康生活的理念也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
利用酵素净化河涌和空气
经过一年多的推广,中山环保酵素的交流群从原来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8个,总人数近2000人。除了200人左右的核心骨干义工,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交流群中的环保酵素践行者也会主动报名参加义工活动。
去年5月,环保酵素义工队参加了“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成功入选东区子版块并获得7万元的资金支持,“小打小闹”的推广变得成熟起来,他们用这笔钱制作彩色宣传册、购买发酵桶、派发免费试用装,也让推广活动和参与人群从东区发展到全市其他镇区。一年来,义工队举行了100余场推广活动,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到坦洲、古镇、小榄等镇区,甚至还有珠海的企业邀请他们前去讲座。
今年,义工队再次参加“博爱100”公益创投大赛,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包括了每季度对东区内的河涌进行一次净化,例如像大小鳌溪之间的河涌、起湾侧洋角涌,以及各小区内的臭湖泊等。对义工队来说,利用环保酵素净化河涌和城市空气是一个“理想”,而今年实施的计划则是让环保酵素影响城市的第一步。
虽然在国内外一些城市,已经有利用酵素净化水和空气环境的实践,但环保酵素在中山仍处于科普阶段,净化水和空气的作用也尚未得到充分论证,因此义工队的道路仍然很长。目前,一些餐饮企业和农场就开始了新的尝试——酒楼用厨余制作环保酵素然后用于日常清洁,不仅节约垃圾处理费用,也节省了大笔清洁剂的开支;三乡、港口、五桂山的一些农户辟出试验田利用酵素渣改良土壤,用环保酵素代替化肥农药,从根源上减少残留,生产更安全的蔬果。
附:环保酵素材料比例(重量):红糖:果蔬:水=1:3:10
制作步骤:
Step1:找一个有密封改口的塑胶容器,加入占容器60%的水,以10升桶为例就是6升水;
Step2:水重量10%的糖(黑糖、红糖),以10升桶为例就是0.6kg红糖;
Step3:重量三倍于糖的鲜垃圾(只能是蔬菜叶、水果皮等植物残余),以10升桶为例就是1.8kg果蔬弃物;
Step4:关紧瓶口,发酵3个月(第一个月需每日稍微打开瓶口放出气体),期满过滤酵素液即可。
南方日报记者 孙嘉琳实习生 谭海欢
http://www.zsnews.cn/zt/wenmingzs/news/2015/07/21/2787159.shtml
|